2009年9月28日 星期一

[台北市北投區]周氏節孝坊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豐年路1段36號前
走出北投捷運站沒多久就會看到一座引人注目的周氏節孝坊,該節孝坊是為了表揚清朝時期周絹娘女士,其生西元1788年3月,卒於西元1846年閏5月,周女士年輕時就喪夫守節,撫養孩子,並且事奉翁姑盡孝,故經內閣中書陳維英奏聞,旨諭立坊表揚,而於西元1861年完成。
根據史料記載,該牌坊是一座四柱三間的石造牌坊,也是台灣唯一使用觀音山石建造的牌坊,坊額題有「天旌節孝」四字,大樑雕雙龍護珠為台灣清代石坊典型之作法,於西元1897年2月12日,臺灣北部發生大地震,石坊二層以上的護龍及聖旨牌全倒塌,牌坊只剩一層。
西元1975年,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在坊旁立「周氏節孝坊沿革記略石碑」;西元1985年,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西元1992年,台北市民政局立有「三級古蹟周氏節孝坊」碑,而目前之該坊之現況係由民政局重新復原及整修而成。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台北市大同區]孔子廟

地址:臺北市大同區大龍街275號
電話:02-25923934
臺北孔廟原址位於現今的北一女,其興建於西元1879年,竣工於西元1884年,為正式的官建孔廟,惟西元1895年6月台北淪陷,日人將孔廟廟器毀損,並更名為台北儒學,西元1907年台灣總督府藉由市區改建為由,將此官方孔廟,連同城內的武廟與天后宮等清朝遺留下來的漢人傳統建築,悉數拆除,並建立衛戌醫院。
西元1925年在多位台灣士紳提倡重建孔廟之聲浪下,於大龍峒保安宮東側重建,並於西元1939年完工,惟當時受限於經費因此只建造了萬仞宮牆、泮池、櫺星門、儀門、大成殿與崇聖祠。
西元1955年政府在孔廟右側增建三層樓的明倫堂,並於次年9月落成,惟其形式及規制與孔廟不符,因此引起相當大的爭議,於是政府又重新改建整修直到西元1990年才完成,現今臺北孔廟總面積為13777平方公尺,約合5200坪,廟宇建物面積則約佔3000平方公尺,約合1400多坪。。
西元1972年,台北孔廟由辜振甫及陳錫慶代表廟方捐獻給台北市政府,並由台北市政府民政局接管。西元1992年1月10日該廟被訂定為國定三級古蹟。

[台北市大同區]大龍峒保安宮

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哈密街61號
電話:02-259516976
大龍峒保安宮主要祭祀的保生大帝,為中國閩南地區所信奉的醫神,俗稱「大道公」、「吳真人」或「花橋公」,而其係於西元1742年由福建泉州同安白礁鄉慈濟宮乞靈分火來台,因為創廟者為來自中國的福建同安人,因此保安之名有「保佑同安」的意思。
西元1742年創建時該廟只是簡單木造小庵,西元1804年改建成三殿三進,左右各五開間的大廟宇,並於西元1830完工,後經西元1855年、1868年、1917年、1936年、1967年等五次大改建後,該廟發展成三殿三進式的3000坪大廟。西元1985年該廟宇被公告為國家二級古蹟。
而上述五次大改建中,以西元1917年的整修規模最大,當時陳應彬與郭塔兩位廟宇師傅,對陣興修,造成現今前殿左右兩邊簷椽雕刻相異,成為台灣少見現存的對場作寺廟。
另該廟及其用地於日治時期至西元1970年代曾被充作學校與軍眷眷村,致廟宇失去原有建築風貌,而西元1994年在其執事廖武治先生的爭取之下展開長達七年廟宇整修過程,該整修過程採用台灣首先平衡工法、整舊如舊的古蹟整建原則,將所有寺廟建物文物做不損壞原貌的整修外,亦將日治時期與二戰戰後所有非廟宇之累贅建物拆除,而於西元2002年竣工,也因該廟宇還原為西元1917年時的三進三殿原貌,成為全台灣各級古蹟修復的最高典範,因此於同年8月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別頒發該廟宇亞太文化資產保存獎以玆肯定。

2009年9月23日 星期三

[台北市北投區]北投溫泉博物館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二號
電話:02-28939981
北投溫泉博物館興建於西元1913年6月17日,佔地約700坪,是兩層樓仿英式磚造建築,為當時最大的公共溫泉浴場,因此又名北投溫泉浴場,西元1945年後,該浴場成為民眾服務社及游泳池,後因故荒廢,西元1995年經北投國小的一群師生發現這棟建築具有保留意義與相當的歷史價值後,台北市政府於西元1998年著手修復成史蹟類保存博物館,並在同年10月31日對外開放。
該館現已列為台灣的三級古蹟,館內主要展示北投溫泉的發展史,從溫泉的原理、北投石、火山到後期北投溫泉鄉發展史等。
北投溫泉博物館的外型是座醒目的維多利亞式建築,其沉穩的紅色磚牆與黑色的瓦與其旁的綠蔭相互呼應,不過目前看到的建築物因當時留存的結構體已損壞且岌岌可危,因此修復階段大多已拆除,而目前尚可看到的僅有舊有的溫泉系統,如分水管、磺底石、溫泉陶管,口徑磚等,另外表的拱廊拱窗、彩繪玻璃、煙囪及半圓高窗等亦為複製品。

[台北市北投區]凱達格蘭文化館

地址:台北市北投區中山路3-1號
電話:02-28986500、02-28986501-5
「凱達格蘭文化館」位於新北投捷運站東側約200公尺處,其於西元2000年4月開工興建,西元2002年11月3日落成啟用,該建物為地上10層、地下2層之鋼筋混凝土構造建築物,總樓地板面積達4,170.29平方公尺,該館目前作為提供原住民相關主題之多媒體展示播放、傳統文物之展示、電子媒體數位化中心、多功能會議及表演空間、教育研習中心等多功能用途的場所。
依據相關史料顯示凱達格蘭族是平埔族的一支,也是北部地區最早居住的原住民之一,400多年前,北投曾是凱達格蘭人的族地,因此文化館成立於此,有其深遠的歷史涵義,而以往一般人常會認為平埔族是台灣的土著,但經相關學者調查發現平埔族其實不是台灣的土著,他們都是由海外渡海來台,而各族來台時間不一,因此早期的台灣歷史皆係以平埔族為主,山地山胞為副之土著族群,與漢族以及荷、西、日人之接觸演變史。

[台北市中正區]國軍歷史文物館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貴陽路1段243號
電話:02-23315730
國軍歷史文物館成立於西元1961年10月31日,隸屬於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目前館內展示的主要為國軍自民國初年的東征北伐、抗日至現今的文物、照片、史料、檔案、戰畫等各種史料,並收藏許多武器的照片、模型及場景。



2009年9月22日 星期二

[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堂(原台北公會堂)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
電話:02-23813137
中山堂於西元1992年列為國家二級古蹟,該堂為日據時代為慶祝裕仁天皇登基及民間文化活動需要,於是日人將清朝時期的布政使司衙門拆除,而由當時的總督府營繕課井手薰先生負責設計並於西元1932年11月23日在現址建立公會堂,該公會堂於西元1936年11月26日完工。所謂「公會堂」,乃是日本專為都市舉辦集會活動所設計的公共建築。
光復後「公會堂」更名為「中山堂」並由台北市政府接收,而其轉變後的主要功能為召開國民大會之場所,並且成為政府及各界舉辦重大集會之空間,且西元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光復,台灣省受降典禮便在該公會堂舉行。
公會堂採鋼筋混凝土所造,其寬60公尺半,側深達113公尺,面積有1237坪,總坪數則有3185坪,共有四層樓,其內部主要可區分為集會堂、餐廳、娛樂室、理髮廳、貴賓室及廚房,另屋頂尚有折射式赤道儀望遠鏡及圓頂觀測台,惟該觀測台於光復後已遷至圓山天文台。
該建築它的主要特色是採簡單、明朗的設計概念外,並具有西班牙回教式建築風格及採取台灣難得一見的中東阿拉伯拱窗及台灣陶瓦,另運用北投窯場面磚貼出的各種多端變化花紋則是另一項獨具特色。

[台北市中正區]臺大醫院舊館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常德街 1 號 臺大醫院原稱「台北病院」,日據時代台灣第一座公立醫院,其創建於西元 1895 年,院址初設於台北市大稻埕, 1898 年遷至現址;當時為木造建築, 1912 年開始進行整建為文藝復興風格之熱帶式建築,於 1921 年完工,是當時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