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桃園縣復興鄉]石門水庫

地址:桃園縣復興鄉佳安村佳安路2
電話:0800-200233
石門水庫於西元1956年開始興建、至1964年落成完工,採土石堤岸型壩體,攔大漢溪溪水,蓄水而成,其中水壩高度133.1公尺、壩頂長度360公尺、總蓄水量309,120,000立方公尺,而其主體可分為大壩、溢洪道、排洪隧道、電廠、後池和後池堰以及石門大圳和桃園大圳進水口,具有灌溉、發電、給水、防洪和旅遊等等功能,是台灣第一座多功能水庫。
園區內設有多項遊覽景點,包括大壩、溢洪道、梅園、高臺、遊湖碼頭、溪洲公園、槭林公園、茄苳林公園、欒樹林公園,五彩噴泉、石門勝景碑和楓林步道等,石門水庫同時也是賞楓最佳去處,冬季時節,放眼望去,楓葉一片。

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台北市中正區]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汀州路三段2
電話:(02)2369-1198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佔地約4.3公頃,於20111015日正式開幕,其前身為兒童交通博物館,目前園區內規劃有「台北市客家文化中心」、「客家音樂戲劇中心」、「美食體驗坊」及客家文化主題公園。
其中文化主體公園內設有代表客家先民精神象徵的「敬字亭」、「伯公亭」、「菸樓水車」外,還規劃了「農村體驗區」將客家農村的茶山水田建於園區內,供遊客接觸泥土及感受農村生活。另為連接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及古亭河濱公園,因此特別設有人行步道及自行車專用道的「跨堤平台」。

[台北市大安區]龍安坡黃宅濂讓居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2764
龍安坡黃宅濂讓居完成於西元1897年,是一棟閩南傳統的三合院建築,黃家開臺始祖為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的黃啟端先生,起先在淡水、三芝交界處的雞柔山拓墾(舊稱蕃薯寮),西元1850年遷至新莊坪頂坡角發展,後因北台灣的漳泉械鬥,致屋宅被焚燬,黃家遂遷往大灣庄下內埔(今和平東路和敦化南路口附近地區),1897年由擔任建築師的大房黃竇訓設計建造4棟建物,加上原來的祖厝,「紫雲蕃薯寮派」在大安共擁有五座宅第,合稱「紫雲五塊厝」的大合院,而其中的五房黃彪獅所居住的「中塊黃」取名「濂讓居」。
在日治時代進行都市計劃後,黃家的土地及宅第陸續遭到徵收;濂讓居所在地亦於1973年被劃入公共設施保留地,並於1988年成為龍門國中預定地,直到1999年拆除前才由台北市政府列為市定宅第古蹟,得以繼續保存。目前土地及建築均屬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由龍門國中負責管理維護,平時並不對外開放參觀。
濂讓居宅身為坐西北朝東南,為典型安溪厝形,而其格局又稱為正身帶護龍,初建時只有左右護龍,後來增建外護龍,屋架為硬山擱式,正廳以黑、金色為主色調,門面採凹壽設計;其舊有格局為左右雙護龍三合院,合院牆壁有小型開孔,周圍繞以連通性走道,開孔處皆設「銃眼」形成特殊防禦性格局,圍牆外密種刺竹,進出門戶僅留前後大門及左右小門。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台北市中正區]重熙門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愛國西路與延平南路交叉處附近
重熙門取其「盛世興隆,光輝普照」之意,於西元1879年建立,又名小南門,該門位於南城牆偏西,乃通往板橋、永和之要津,相傳是由板橋富商林本源家族所捐建,而該說法除因板橋林維源被任為築城總理以外,當時板橋的漳洲移民與艋舺的泉州三邑人素來不睦,於是林家自行捐建小南門,既不穿越西門,也不用繞過大圈子走大南門。重熙門為台北府城五城門中最為小巧,構造與形式皆與其他諸門不同,其非採用封閉式碉堡而係使用有柱廊的形式,但仍在城樓的正面設三座巨大的雉堞,以資防禦,而其但側面及背面則以紅磚砌成欄杆。

[台北市中正區]臺大醫院舊館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常德街 1 號 臺大醫院原稱「台北病院」,日據時代台灣第一座公立醫院,其創建於西元 1895 年,院址初設於台北市大稻埕, 1898 年遷至現址;當時為木造建築, 1912 年開始進行整建為文藝復興風格之熱帶式建築,於 1921 年完工,是當時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