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化街初建於1850年代,長約800公尺,該街向來就是台北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早期該街包含戰前的南街,中街,中北街(北段、北街),普願街以及杜厝街,日治時代更名為「永樂町通」,而1947年台北街道全面更名,其新街道命名原則乃將台北市方位投射於中國行政區,因為迪化街位於台北市的「西方」故以當時中國最西方的新疆省會迪化(即今烏魯木齊)為名,惟現今當地民眾通常把民生西路以北的迪化街稱北街,以南稱南街。
1973年,因應時代所趨,迪化街大部分地主與台北市政府開始研擬迪化商圈的都市更新計劃,擬將7.8m寬的迪化街舊街道拓展到20m,1978年拓寬道路即將執行前夕,引發各界對此歷史街區保存與否之爭議,1988年迪化街私人建築拆除期限將屆,7月間由民間財團法人樂山文教基金會聯合當地居民、台北市民和專家學者發起「我愛迪化街」保存運動搶救大稻埕傳統聚落, 1995年迪化街免於拆除的專用區計劃拍版定案,並保存了該商圈內數量高達77棟的歷史性建築物。
而迪化街上的店家主要係以東西坐向長縱深的連棟式店舖,在房屋外觀上,約可分為下列四種形式。
霞海城隍廟閩南式建築:以單層樓為主,瓦片覆蓋的斜屋頂及木板組成的門窗等,是其特色。此種建築為最古老的漳泉建築,年份甚至可遠溯19世紀中,主要分布地點於原中北街(北街)。其中以王瑞興行的亭仔腳、半樓、屋頂、檻窗和平板住屋設備最具特色。
洋樓式樣:以二層樓房為主,門面有女兒牆、拱形窗洞、花瓶狀欄桿,該洋樓形式模仿1870年代,洋行雲集的淡水。主要分布地點也是迪化街北段,如益良化工公司。
仿巴洛克建築:以立體的外觀浮雕及花草紋飾著稱。街上最壯觀的此類型建築以台灣農產公司為代表作。該公司正面山牆加高,旁柱延續至山牆頭,柱頭做雕花圓球與類似西方愛奧尼克式的收頭。邊柱頭亦做雕花圓球,邊柱旁加做一小柱頭,類似間柱手法,以捲型雕塑收頭。牌樓面窗頂做類似攢尖屋頂造型,面材使用磁磚。建築物整體強調垂直感,造型極為華麗特殊。此建築以原日治時期發市的中街較多。
現代主義式:外觀簡潔明朗,注重線條的表現與比例的均衡。為西方建築潮流,街上各段都有分佈,是四種風格數量最多的一種建築風格。
1973年,因應時代所趨,迪化街大部分地主與台北市政府開始研擬迪化商圈的都市更新計劃,擬將7.8m寬的迪化街舊街道拓展到20m,1978年拓寬道路即將執行前夕,引發各界對此歷史街區保存與否之爭議,1988年迪化街私人建築拆除期限將屆,7月間由民間財團法人樂山文教基金會聯合當地居民、台北市民和專家學者發起「我愛迪化街」保存運動搶救大稻埕傳統聚落, 1995年迪化街免於拆除的專用區計劃拍版定案,並保存了該商圈內數量高達77棟的歷史性建築物。
而迪化街上的店家主要係以東西坐向長縱深的連棟式店舖,在房屋外觀上,約可分為下列四種形式。
霞海城隍廟閩南式建築:以單層樓為主,瓦片覆蓋的斜屋頂及木板組成的門窗等,是其特色。此種建築為最古老的漳泉建築,年份甚至可遠溯19世紀中,主要分布地點於原中北街(北街)。其中以王瑞興行的亭仔腳、半樓、屋頂、檻窗和平板住屋設備最具特色。
洋樓式樣:以二層樓房為主,門面有女兒牆、拱形窗洞、花瓶狀欄桿,該洋樓形式模仿1870年代,洋行雲集的淡水。主要分布地點也是迪化街北段,如益良化工公司。
仿巴洛克建築:以立體的外觀浮雕及花草紋飾著稱。街上最壯觀的此類型建築以台灣農產公司為代表作。該公司正面山牆加高,旁柱延續至山牆頭,柱頭做雕花圓球與類似西方愛奧尼克式的收頭。邊柱頭亦做雕花圓球,邊柱旁加做一小柱頭,類似間柱手法,以捲型雕塑收頭。牌樓面窗頂做類似攢尖屋頂造型,面材使用磁磚。建築物整體強調垂直感,造型極為華麗特殊。此建築以原日治時期發市的中街較多。
現代主義式:外觀簡潔明朗,注重線條的表現與比例的均衡。為西方建築潮流,街上各段都有分佈,是四種風格數量最多的一種建築風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