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26號
電話:02-23145190
撫台街洋樓為台灣唯一僅存的洋樓店鋪,其最初建造人是日本高石忠慥,其為知名土木營建商。西元1910年7月,高石組在撫臺街一丁目會社新建築落成,是獨棟洋樓式店鋪(即今日所見之撫臺街洋樓),西元1930年代後期,本建築改由進口「富久娘」之酒類商人佐土原吉雄使用。
戰後,該地址在228事件前為宋斐如經營的人民導報報社所在之處,於西元1946年3月8日,警備總部查封人民導報,並由行政長官公署接收,再交由國防部軍務局管理並轉為警備總部的諮詢案情室,不久,又改成警備總部軍法室人員的宿舍,配給六戶居住,一層三戶。解嚴後,警備總部解散,撫台街洋樓成為單純安置國防部退休軍眷的寓所,但這十幾年來,定居於此的八戶人家,一一搬走,也曾開設中醫師診所,後來這裡成了雜草叢生的廢棄地。而市府於西元1997年底正式定為市定古蹟,但西元2002年它卻因一把無名火幾乎燒盡,只剩一樓的石頭建築,直至西元2006年8月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修建,西元2007年8月修建完成,西元2009年初台北市文化局邀請藝文工作者及地方人士一同研究它「古蹟再利用」的方式,最後由台北故事館總監陳國慈認養,於西元2009年4月19日重新開放。
而有撫台街之名的出現,乃因於台灣割讓給日本前,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期間,曾在現今延平南路與武昌街口,設巡撫衙門,故延平南路舊稱為撫台街,所以位在延平南路上的這棟洋樓就被後世冠上此名。
撫臺街洋樓是現今台北城內僅存之日治初期獨棟式的洋式店鋪,為石木混合構造,其外觀上最大的特徵,即在其立面上的陡斜屋頂、屋頂突出之老虎窗型式與石造拱廊柱。
目前建築物一樓係以樸質厚重石材疊砌築造,形成造型典雅的拱廊。二樓及屋架均為木造,覆以蒙薩屋頂(Mansard roof)或稱複折式屋頂,面鋪石棉瓦片,斜度很陡,並有突出的老虎窗組構而成。外觀歐風十足,屬仿文藝復興式樣的店鋪建築。這種風格形式於日治初期常見於官署、公共建設,因此有傳達強烈威權風格的意圖。
電話:02-23145190
撫台街洋樓為台灣唯一僅存的洋樓店鋪,其最初建造人是日本高石忠慥,其為知名土木營建商。西元1910年7月,高石組在撫臺街一丁目會社新建築落成,是獨棟洋樓式店鋪(即今日所見之撫臺街洋樓),西元1930年代後期,本建築改由進口「富久娘」之酒類商人佐土原吉雄使用。
戰後,該地址在228事件前為宋斐如經營的人民導報報社所在之處,於西元1946年3月8日,警備總部查封人民導報,並由行政長官公署接收,再交由國防部軍務局管理並轉為警備總部的諮詢案情室,不久,又改成警備總部軍法室人員的宿舍,配給六戶居住,一層三戶。解嚴後,警備總部解散,撫台街洋樓成為單純安置國防部退休軍眷的寓所,但這十幾年來,定居於此的八戶人家,一一搬走,也曾開設中醫師診所,後來這裡成了雜草叢生的廢棄地。而市府於西元1997年底正式定為市定古蹟,但西元2002年它卻因一把無名火幾乎燒盡,只剩一樓的石頭建築,直至西元2006年8月由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修建,西元2007年8月修建完成,西元2009年初台北市文化局邀請藝文工作者及地方人士一同研究它「古蹟再利用」的方式,最後由台北故事館總監陳國慈認養,於西元2009年4月19日重新開放。
而有撫台街之名的出現,乃因於台灣割讓給日本前,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期間,曾在現今延平南路與武昌街口,設巡撫衙門,故延平南路舊稱為撫台街,所以位在延平南路上的這棟洋樓就被後世冠上此名。
撫臺街洋樓是現今台北城內僅存之日治初期獨棟式的洋式店鋪,為石木混合構造,其外觀上最大的特徵,即在其立面上的陡斜屋頂、屋頂突出之老虎窗型式與石造拱廊柱。
目前建築物一樓係以樸質厚重石材疊砌築造,形成造型典雅的拱廊。二樓及屋架均為木造,覆以蒙薩屋頂(Mansard roof)或稱複折式屋頂,面鋪石棉瓦片,斜度很陡,並有突出的老虎窗組構而成。外觀歐風十足,屬仿文藝復興式樣的店鋪建築。這種風格形式於日治初期常見於官署、公共建設,因此有傳達強烈威權風格的意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