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台北市大同區寧夏路27號
陳德星堂係陳維英先生有鑑於台灣本島缺少陳氏宗祠,不方便祭拜且日後子孫恐數典忘祖,故最早於其私宅大龍峒老師府,奉祀陳姓先祖三神位,西元1892年由其族人捐錢出力於台北城城內文武街文武廟之東鄰建立德星堂。
早期陳德星堂之規模設有前殿、正殿、後殿等三進,且左右各一護龍,其顯耀的地位無人能及,惟自西元1895年日治時期開始舊祠廟被充公他用,西元1911年台灣總督府官署擬於舊祠廟地點興建台灣總督府廳舍,於是與陳氏宗祠談妥以地易地條件後,隨即於同年拆除該舊祠堂。西元1912年陳氏宗祠於大稻埕下奎府町的該軍事用地興建(即為台北市寧夏路現址),由台北名匠陳應彬負責建造設計,西元1914年完工,當時的台灣總督還贈匾一方「漢唐柱石」以為紀念,不過新建的德星堂雖然規模縮小只有兩進沒有了後殿,但仍是清代閩南式建築風格,如其正前方設有照牆與對側街屋隔離,左前方置山門等。
陳德星堂係陳維英先生有鑑於台灣本島缺少陳氏宗祠,不方便祭拜且日後子孫恐數典忘祖,故最早於其私宅大龍峒老師府,奉祀陳姓先祖三神位,西元1892年由其族人捐錢出力於台北城城內文武街文武廟之東鄰建立德星堂。
早期陳德星堂之規模設有前殿、正殿、後殿等三進,且左右各一護龍,其顯耀的地位無人能及,惟自西元1895年日治時期開始舊祠廟被充公他用,西元1911年台灣總督府官署擬於舊祠廟地點興建台灣總督府廳舍,於是與陳氏宗祠談妥以地易地條件後,隨即於同年拆除該舊祠堂。西元1912年陳氏宗祠於大稻埕下奎府町的該軍事用地興建(即為台北市寧夏路現址),由台北名匠陳應彬負責建造設計,西元1914年完工,當時的台灣總督還贈匾一方「漢唐柱石」以為紀念,不過新建的德星堂雖然規模縮小只有兩進沒有了後殿,但仍是清代閩南式建築風格,如其正前方設有照牆與對側街屋隔離,左前方置山門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